保罗来到特庇,又到路司得。在那里有一个门徒,名叫提摩太,是信主之犹太妇人的儿子,他父亲却是希腊人。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都称赞他。保罗要带他同去,只因那些地方的犹太人都知道他父亲是希腊人,就给他行了割礼。
徒16:1-3
保罗回到路司得,这是他第一次周游传道时,遭遇到最强烈对抗的城市。在那次传道过程中,他曾经带领一个少年人信主,这少年人大约只有十六岁。保罗认为这少年人有好些恩赐;传道的恩赐,可能是对圣经经文有智慧和知识,善于教导,和讲道。保罗想要带提摩太一起周游传道,用带领门徒的方式来造就他。这种如影随形的门徒带领方式效果最佳,也是耶稣自己训练人时所用的方式,把人带在身边随时教导,一起传道。
可是,這里有个小问题。提摩太是犹太人和希腊人的混血。他父亲是希腊人,母亲是犹太人。根据犹太人的规矩,他算是犹太人。犹太人在这方面有个很实际的看法。他们认为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但父亲则不太肯定。因此他们在世系的分辨上采取母系传承,所以提摩太被视为犹太人。
奇怪的事就是保罗竟给提摩太行割礼,然而早些时候他却拒绝给提多行割礼。这事没记在使徒行传里,而是根据时间线的对比,从加拉太书中看到,保罗曾经带希腊人提多一起到耶路撒冷。那时耶路撒冷的犹太弟兄们要求提多受割礼,但是保罗坚决不肯。他丝毫不肯让步,因为让步就等于认同一个人要成为基督徒必须先成为犹太人的错误观念。
这是一个教导我们如何知道神心意的奇妙指标。在任何关于传统、礼仪和文化背景的事上,我们要遵循的规则是检视什么是当时会受到影响的关键原则,然后根据这个原则行事。在提多的事件上,给他行割礼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影响。如果他容许提多,这一个年轻的希腊人、一个外邦人,接受了割礼的要求,那就等于向律法主义让步,使割礼成为基督信仰的教义。但是提摩太的情况不同。他被视为犹太人,为了不让他所要事奉对象里的犹太人对他产生反感,为了能打开他被接纳的门,保罗让他遵循旧约的仪文规定,受了割礼。因为在提摩太的情况里的关键原则是:“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林前9:22b)。这样看来保罗的做法似乎自相矛盾,但只要认识到保罗所持的关键原则,就能明白他的做法其实是一致的。
阿爸父,求你帮助我能看见关键原则,好明白你的旨意,并且遵照而行 。
生活实践
当文化传统挑战真理的时候,什么是识别神旨意的最好办法?是否可以轻易地说,“别理会它?”我们对恩典比对律法的了解是否足以帮助我们决定何时需应用那些关键原则?